字城——公共空间里文字的独立化

一篇关于城市中的文字景观的短评

ZiTy_2_389x160

摄影作品系列 “字城——文字的城市”, 版权吴祎萌

文字作为想象空间

逃 避到城市的周边来躲开这些广告牌的企图是徒劳的。即使是在城市的最边缘,商店和广告标牌也如影随形地跟随着你。特别引人注意的是,这座由文字构成的城市不 仅在主要的商业街区,而且也在那些尚处于向现代化过渡阶段的非正式区域中也占据着最广泛的空间:比如远离商厦和写字楼的城郊小作坊和小吃店,小超市和小卖 部。这类小企业通常是以家庭模式经营,有时也模仿那些大手笔的商家,用比他们的小店面大两倍的招牌来作装饰。文字越大,越引人注目,就越有可能吸引驾车者 和路人成为他们的顾客。广告牌上的信息和实际的供应有着巨大的差别。小吃店号称自己为“餐厅”,小清洁作坊号称自己为“国际公司”。文字作为鼓吹的媒介, 使内容膨胀起来。文字在这些地区,意味着一种“增值效应”,它为当地人铺展开想象的空间,映射着他们在高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对于未来的憧憬和展望。

文字作为求生手段

一 些有待发展、处在拆除和新建的夹缝之间的非正式区域——孤零零的断墙和残留的道路阡陌,年久失修,不久便会完全消失。在这里,正式的铭牌和广告毫无意义。 手写的信息代表的是一种颠覆性的文字文化,而这些不算地方的地方成为了其载体。与西方作为艺术家叛逆性的自我表达的涂鸦不同,中国墙上的这些符号更具有实 际的意义,从本质上讲是经济性的:这些中间区域构成了流动工、临时工和其他求生者的生存环境。拆迁给他们提供了机会。他们在墙上和地上写上自己的联系方式 和服务项目(泥瓦匠,配钥匙,小型的婚丧乐队)以寻找雇主。与广告牌不同,这些文字的目的不是要给人留下深刻的视觉印象,而是尽可能迅速地、悄然地被看人 到而后再次消失。文字成为了生存的手段,其命运与它们的书写者在大城市中的命运一样快速而无常——不具任何的担保和持久性。

无论是南京路还 是城郊,还是已被拆除的老城区的残存:文字无处不在。已成型的商业中心在闪亮的文字里熠熠发光,城市的郊区则以简朴的手段努力向它们靠拢。残垣断壁上那些 细小潦草的涂鸦虽然表面上看起来颇具破坏性,但事实上它们也只不过是商业文化在微观层面上的一种延续。官方的文字文化和非法的游击式布告之间充满张力的共 存可以被解读为急速城市化发展的一面浮雕,现代化的步伐及其阴影在其间交相反映。城市被文字所占据。

Zity_5_500x378 ZiTy_4_500x376 ZiTy_3_500x402 ZiTy_1_369x500

图片说明:
所附图片选自摄影作品系列 “字城——文字的城市”,是对文中所描述现象的艺术阐释。它们是由文字元素组成的城市景观的版型。

文:
设计师/艺术家,柏林
译文:胡怡红
2010
9